close

瑪麗亞-蒙特梭利是20世紀享譽全球的義大利幼稚教育專家、科學家。蒙特梭利特殊教育法在於強調早期教育的必然性,是到目前為止最重要的幼稚教育改革成果。蒙特梭利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出人類成長的過程、規律和法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奠定智慧的良好基礎,挖掘兒童的潛能。它是一種全面提升兒童素質,發展兒童潛能的教育方法。
蒙氏教育的要點摘錄
:

1
、蒙特梭利特殊教育法提出兒童的敏感期問題,即6歲以前的兒童對語言、動作、細節、程式、閱讀、計算等會分別表現出強烈的敏感。這應該是教育的絕好機會,一旦這段時期過後,這種強烈的興趣就會消失。因此,蒙特梭利認為,抓住時機進行教育,就可以奠定孩子一生的發展基礎。蒙特梭利反對填鴨式教育,主張以自我教育為主,從日常生活的訓練入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兒童自發地主動學習,獨立思考,自我發現,自我教育和成長,使兒童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2
、兒童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具有無窮的力量,教育者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展。大腦有主掌人類智慧的能力,幼兒大腦有一股成人世界絕對做不到的電腦運作能力。移居海外的家庭都有經驗:最早學會當地語言的一定是幼兒。

3
6歲之前的幼稚教育對孩子習慣的養成、個性的發展將對其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這是人生最佳的黃金教育時間。3歲之前的幼稚教育則是白金教育時間。嬰兒一生出來,腦部猶如一張白紙,要有足夠的視、聽、嗅覺、味覺、觸覺等感官刺激,各種功能才會逐漸發達,刺激的越多,發展得也越快。但是這種快速發展的時間不會持續一生,它只存在出生的短短幾年內,其中又以0-3歲之間最關鍵。約50%的智力定於兩歲。

4
、根據大腦生理學家們的研究報告:兒童的智力和性格,從出生到3歲就已經完成60%,而且這3年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到6歲,腦細胞組織完成80%,在這一時期若能以遊戲化的學習方法教導音樂、語言、閱讀和繪畫,才會有明顯的進步。也就是說,在兒童步入學校時,聰明與否,大致已經決定。可見,年齡越小,培養越容易,效果越好。

5
泡菜效應揭示人是環境之子的道理,環境對幼兒的成長具有不可抗拒的影響作用。人前莫教子,不要在眾人面前經常提及孩子的缺點。態度效應反應教師的態度會成為孩子的鏡子。態度可以相互影響。

6
、幼兒時期的各種感覺練習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練習等自發的活動,都是手腦結合的工作。蒙特梭利的工作原理可以讓孩子的大腦更加活躍,可以科學地開發孩子的感知、空間、想像、創造、推理等多種認知能力;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並在工作當中增強自信心、毅力、合作與社交能力等;同時能提高孩子身體的運動能力、協調能力及靈敏性,孩子通過這些工作還可以學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從而系統全面地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並加深與父母之間的親情。

7
饑餓教育是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創造的一種教學法。只需要看,不許拉。漸次接觸,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的欲望。

8
、蒙特梭利認為36歲的兒童已具備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與具有吸收力的兒童心理特點一致的。教具有:日常生活教具、感官教具、語文教具、數學教具。

9
、日常生活訓練更重要的目的,在於可以培養出孩子的獨立、專心、協調、秩序等習性,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家長必須停止那些把孩子搞成靜止狀態的無益言辭和舉動。蒙特梭利認為36歲的幼兒是鍛煉肌肉的最好時機,尤其應該為孩子設計一些體操訓練,最主要的體操練習應該是走步。蒙特梭利還認為利用節奏練習來促進兒童的動作協調,發展節奏感。

10
、蒙特梭利認為3歲之前為黃金教育期,2歲以前更重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對幼稚教育不重視,再加上做幼教工作的人也得不到重視,從而耽誤了新生一代嬰兒的智力開發,延緩了人類的發展速度。

11
、印度狼孩的事件告訴人們教育環境的影響遠比遺傳更為重要。後天良好的教育環境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也可以誘發內在的潛能,從而是孩子獲得足夠的發展動力。

12
、蒙特梭利認為教育應該沒有什麼固定形式,最重要的是應該為兒童提供一種活動和發展的環境。兒童的內在潛能是在環境的刺激和幫助下發展起來,是個體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家長必須停止把那些孩子搞成靜止狀態和無益言詞或舉動。

13
、蒙特梭利認為3歲到6歲的幼兒正處於鍛煉肌肉的重要時期。她認為應該為孩子設計一些體操訓練,最主要的體操訓練應該是走步。動作具有發展智力的作用,通過這些基本動作,促進兒童手指動作的分化,發展手眼協調能力和身體的平衡、自我控制能力,對兒童進行初步的自我照顧、日常禮儀等各方面的培養,使兒童逐漸具有適應環境、獨立生活的能力。

14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就可以。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兒傷害,什麼都幫助他們做得好好的,看起來是父母的愛心,實際上卻抹殺了許多孩子成長的機會。幫助必須適當,否則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比如說,看到孩子折手帕的動作很慢,母親忍不住搶過來幫著折。這種行為似乎是在幫孩子,其實,對孩子來講,是很殘忍的事,因為不但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而且也剝奪了他的自尊。

15
、蒙特梭利所說的黃金般貴重的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時間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準便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這種內在的敏感動力並不是永遠的,到了6歲以後幾乎就減弱消失。這種看不見的生命力共有兩項,其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二是幼兒期間的敏感力。嬰幼兒具有一種潛意識的、不自覺的感受能力和與特殊的鑒別能力,簡稱吸收性心智,也就是說,能通過周圍環境、人和事物的密切接觸和情感的聯繫,獲得各種印象和和知識,利用他周圍的一切塑造自己,從而形成心理、個性、智力和一定的行為模式。幼兒這種自然吸取和創造性的功能是成人所沒有的,兒童在幼年期所獲取的一切將長久保持下去,甚至影響一生。吸收性心智這項內在的動力會驅使他潛意識地從環境中大量而全面地吸收,就像照相機的感光底片一樣,將外部世界的印象全部攝入,然後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也就是從無到有的快速積累、儲蓄底基。這種潛意識的攝取,大約到3歲以後,便會轉變成有意識的吸收。也就是3歲前創造出功能,3歲後這些功能就會快速發展。敏感力表現在兒童的成長的過程中,會有某一段時間只對環境中特定的事情湧出泉水般的最大興趣和主動觸摸、模仿的舉動,成果驚人。作為家長,千萬不能錯過這項能發展智慧的敏感期,這不僅會丟掉學習的興趣,以後所花的時間和精力也會翻倍增長。

16
、一切想直接達到紀律的目的都是不能實現的,真正的紀律對於兒童來說必須是主動的,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動的基礎上。出自內心的紀律感及整個班級所表現的守秩序,是蒙特梭利教育方法最令人吃驚的結果。蒙特梭利的教育自由卻不是放任。她認為唯有在紀律中才能順利的進行一切事務。

17
、永遠沒有最差的兒童,只有最差的老師,好的老師應該具有成功的啟發技巧。啟蒙教育是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只有懂得工作原理和方法的老師,在指導兒童的工作時候,會深知它其中的目的、程式與啟發之間的變化,會懂得孩子內心的意識和學習的能力與自然的限制以及什麼年齡、什麼心態應該給他們什麼東西,可予以正確地幫助他們的身心能夠獲得正常的發展,才能提高其智慧潛力。老師必須具有謙卑、仁愛之心,有耐心和高度的教育修養。

18
、導師應是兒童的示範者。導師應該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儀容上要整潔,在風度上要自然、大方、文雅、端正。因為兒童是吸收者與模仿者,任何導師的言行舉止都可能無意識地影響兒童人格的發展。導師的職責是給兒童提供活動的環境及進行作業的教具。導師應該成為環境的保護者與管理者,使這個環境舒適、清潔、有秩序。指導的另外含義是維持良好的紀律和阻止不良行為。好的導師是啟發者,智者,是引領兒童走向成功殿堂的啟蒙者。

19
、蒙特梭利認為發展數學心智是培養抽象思考能力的最好途徑,同時,發展智力需要通過雙手操作的思想。

解讀蒙特梭利:該給孩子多少自由?

毫無疑問,蒙特梭利教育思想中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要給予孩子自由。那麼蒙特梭利提倡的這種給予孩子自由究竟是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樣,只是在旁邊看著孩子,讓他自己做他想做的事情呢?

我們先來看看蒙特梭利《發現孩子》這本書裡的幾段話。在蒙特梭利教學法中,活動的主要部分由孩子主導……”後面還有一些關於孩子主導活動的描述,這裡不一一抄錄。我想,這裡有兩個很重要的關鍵字主要部分主導值得提醒大家注意,這兩個詞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因為,蒙特梭利在接下來的一段話裡繼續給予了闡述:很多老師問我,光是用溫和及鼓勵的方式把教具呈現給孩子就已經足夠了嗎?我的回答是:當然不夠。在孩子的自我學習過程中,教具的操作方法是最重要的一環。老師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示範教具的操作,因為孩子對他身邊的一些東西常常不太在意,即便注意到了,大概也猜不到這些東西的用法。所以老師得隨時準備做示範……”並且緊接著還舉了一個東方人看到西式餐具時可能有的反應的例子作為旁證來進一步說明她的這個觀點。

從這些話裡可以看出,蒙特梭利提倡的給孩子自由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對他的行為放任自流。這其中仍然有施教、引導或者灌輸的成分在裡面,因此,老師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孩子示範教具的操作。在後面的一段話裡,蒙特梭利說得更加明確了:少數老師對於上述原則似乎只是一知半解,他們的做法是把教具發下去給孩子,然後老師就默默地退到一旁,不管發生什麼事。這種教學方法只會造成一種結果:整個教室鬧翻天。我們所謂的不干預孩子的學習、尊重孩子的活動,必須在孩子本質上的發展臻於成熟之後,才得以實行。
這段話簡直說到我心坎裡去了。孩子能夠自己沉浸於某些事物之中,去自我發現其實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他具備這種本領之前,他是需要我們引導,需要我們給予刺激。(比如蒙特梭利提到的演示教具的用法,其實就是一種刺激,或者說是一種灌輸的方式。)


這個說法如果用我經常提到的關於建築材料和構建大廈的比喻來解釋,實際上就是一個給孩子提供建築材料的過程。如果沒有經歷這個階段,孩子就不可能獲得足夠多的建築材料,他也不可能憑空建造出撼動人心的美麗大廈的。我認為,孩子這種本質上的發展臻於成熟應該在6歲前,重點在3歲前。所以在孩子3歲前我們給予他的各種刺激,包括幫助他建立各種概念,瞭解概念之間的邏輯或者因果關係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換句話說,早教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在我們給孩子施行早教的時候,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因此惴惴不安:天啊,我是不是給予孩子太多了?我是不是應該給他足夠的自由?我們需要注意的只是給予他這一切的方式,而不是擔憂給予他這一切是否必要。

蒙特梭利認為,干預有時候是必須的。因此,她在《發現孩子》這本書裡舉了一個很典型的事例:當我經過一個孩子身邊,他(指老師)正小聲地在另一個孩子耳朵旁說悄悄話。我問他:你在幹嘛?”“我小聲地講,才不會打擾到他啊!這位元老師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他不敢干擾孩子的失控,卻又不試著去建立秩序,好讓孩子的個別工作可以順利進行。我們可以將這個干擾理解為引導,我比較喜歡引導這個詞,因為它更人性化,更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說明問題。

所有這些都說明,蒙特梭利並不反對引導,甚至也不反對早期的灌輸,如此,那些崇拜蒙氏的父母就不需要有那麼多的疑慮,完全可以放開手腳給寶寶演示教具(當然,我們可以有別的教具,這些教具也許僅僅是一枚樹葉,一顆小石子……),在必要的時候甚至也可以給予他一些干擾了。就像前幾天有朋友在論壇提問的那樣,如果寶寶堅持要她畫一隻小白兔,為什麼不呢?並且,為什麼不以這個畫小白兔事件作為契機,給寶寶提供更多發現與探索的機會呢?

蒙特梭利教學法乃是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瑪利亞.蒙特梭利女士(Maria Montessori)所提倡的教學方法、著重于孩子秩序感、專心度、手眼協調和獨立能力的培養。在教室中就像一個溫暖的、而孩子來到學校也只是從自己的家庭到另一個、養成孩子喜歡上學喜愛學習的態度。

  一、日常生活教育 訓練孩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和良好的習性。

  二、感官教育 孩子籍由感官教具的傑作、可精練孩子的視覺、觸覺、味覺、嗅 覺,使孩子五官更敏銳、進而更聰明有智慧。

  三、教學教育界 由少至多量的比較,最後引入加、減、乘、除等具體操作,而進入四則的運算、建立教學基礎。

  四、語文教學 蒙特梭利博士發現兒童語言的敏感期在六歲之前;因此我們不但強調母語教學、同時培養多種語言、特別是英語的發展。

  五、文化教育 在蒙特梭早的教室裡具備了動物、植物、歷史、地理、天文、地質,讓孩子學習如何照顧動物、植物,瞭解自己所居住的大環境、瞭解宇宙萬物的奧秘、認識各種礦物等。

  六、體能、英文、電腦21世紀乃是一個求新、求變的世界,本園除了採取蒙特梭利教學法之外,另外還注重幼兒體能發展、多種語言發展、多媒體教學、使孩子成為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的人格。

蒙特梭利教育

  蒙氏教育的出發點——兒童生命的發現。以自由為科學的教育學的基本原則,透過觀察發現兒童生命的法則。

工作為核心而形成其教育體系。
蒙氏教育的目的:個別兒童人格的完成,建設和平的理想社會。
蒙氏教育的真正根基:兒童與成人的本性是不一樣的。
自由的本質

  一、自由是兒童生命的法則,是人類與生俱為的權利

  二、自由非放縱,而是一種活動的自由
  三、自由非放棄,而是一種智力的自由

  四、自由是以不違反共同的利益為原則


  五、自由必須與自然法則或社會狀態相配合

  真實的自由是透過教育的授助而使潛藏的導引力量得以發展的結果,是屬於活動的、智力的、紀律的自由。

自由的結果

  一、獨立是自由的先決條件,但也唯有透過自由活動才能獲得獨立

  二、透過自由才能產生堅強意志

  三、透過自由才能產生內在紀律

  存在生命本身即具有一種進化的力量,不可能導致破壞性的行動

  四、透過自由才能表現服從能力

  大自然已給予順從的驅策力,順從是正常人類的特徵

  五、透過自由才能產生對智性的愛好

  自由工作與重複練習便能得到知識與精確性,產生智性的愛好

  六、透過自由才能發展良好的社會行為

  自己解決社會性問題,以愛和尊敬來回報成人,關懷其他幼兒的工作與進步

  一位真正的自由兒童,就是能夠一方面自己享有權利,享有自由,同時又能夠對同伴及環境皆樂意且有能力擔任責任的人。 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58878b01009s7i.html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早期教育
    全站熱搜

    weilin8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